“风水”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解释。第一种解释是基于风水学书籍中的论述,认为“风水”源自于“气随风则散,界水则止”的观念。
风水理论解释了“阴阳二气”作为天地万物之源(“化始”);无形的“气”在天空中表现为日月星辰,在地面上则形成山川和河流(“化机”)。飞禽、走兽、流动的河水、生长的植物以及活动的人类都受到“气”的影响(“化成”)。当“气”旺盛时,生命力强;当“气”衰弱时,生命力减弱。人们只有追求“气”才能保持生气勃勃,逢凶化吉、趋吉避凶,实现繁荣昌盛,后代繁衍,家族兴盛。
那么,“气”从哪里来呢?根据风水理论,通过观察“形”(山川河流),可以获得“气”。山脉和河流被称为有灵性的“龙脉”,研究其来龙去脉,就可以找到“真穴”。所谓的“真穴”是能够获得“真气”的地方,也就是所谓的“风水宝地”。由于“气随风则散,界水则止”,因此地的吉凶取决于“形”(山脉和河流)是否能够“藏风”和“得水”。如果能够“藏风”和“得水”,就能够“聚气”,成为“真穴”,是吉地;反之则为凶地。因此,“风水”这个词由此而来。
第二种解释是基于古代人选择居住和建造房屋的环境考虑。为什么古代人将建房与“风”和“水”联系在一起呢?因为古代人对待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,住房简陋,多以土木为建筑材料。在2800多年前,甚至王公贵族的宫殿也只是简陋的草棚。狂风和洪水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,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。如何避免狂风袭击和洪水淹没是选择居所时必须考虑的因素。通过与大自然长期接触,人们逐渐摸索和总结出利用地形来避风,同时接近充足水源且有效躲避洪水威胁的经验。显然,人们选择居住时,考察了自然界中风和水的影响,从而将建房与“风”、“水”联系在一起。
在这两种解释中,第二种解释揭示了“风水”一词的真正历史来源,而风水学上的“风水”则试图解释自然界中风和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。遗憾的是,风水理论并没有以科学的方式解释这种关系,而是以阴阳五行八卦为基础,使中国古代的居住选择理论——风水学,带上了神秘的色彩。此外,“风水”一词的含义也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和水。
风水分为阳宅和阴宅两类,阳宅是人居住的房屋,包括普通住宅、宫殿、寺庙和村落等,而阴宅则指葬**的陵墓。根据地形、河流、方位和时间,人们可以判断出阳宅和阴宅。